三单+s、不规则过去式、be动词变化——都是为啥?
1. 前言
学习英语少说也得有十八年了。这么多年以来,英语当中很多语法困扰过我。为什么过去式好端端的加-ed结尾就好,却偏偏有各种奇怪的不规则动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明明看主语人称就能看出来,为什么结尾要加s?为什么古英语里面的You被叫做Thou?为什么Kindergarten从g开始看起来像是garden但是d是个t?……以及诸如此类乱七八糟不胜枚举的问题,堪比十万个为什么。
2014年因为没事儿闲的,我决定学习德语。虽然我承认我精力并没有完全放到德语学习上(比如在新东方德语高级班上完成了piao.today的网站代码),但是无论如何在过去六年的过程中也打下了一些底子,至少在学术上进行阅读和日常聊天交流问题并不大。有的时候还会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将各种东西联系起来,在这其中也发生了很多让我感觉灵机一动的想法。下面就作为一个小小的总结,也希望各位也能从中了解到英语当中很多语法现象是怎么来的吧。
2. 英语的简史
英语是一门日耳曼语族的语言,其最近的亲缘语言之一是德语。这就代表了尽管德语和英语无法互通(语言的定义可以某种程度参考大家更熟悉的生物学上的生殖隔离),但是会或多或少在其中找到大量类似的语言现象。正是因此导致了英语当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和德语一样的语法现象,但是英语的相对来说距离其共同祖语更远一些,也就是说明英语当中的语法现象可能只是残留,却比较完整地保留在了德语中。第三人称单数+s就是这么一个现象。我们来看看英语的主语人称表:
I | 动词词尾不变 |
You | 动词词尾不变 |
He/She/It | 动词词尾+s |
We | 动词词尾不变 |
You | 动词词尾不变 |
They | 动词词尾不变 |
我们对比一下德语的主语人称表,若无注明则对应人称同上面英语表。注意,德语的动词绝大多数原型是以en结尾(比如bringen “拿”,同英语bring),少部分以n(词干以l结尾的动词尤甚,比如handeln “处理”, 同英语handle)结尾:
ich | 动词词尾去en后+e |
du | 动词词尾去en后+st |
er/sie/es | 动词词尾去en后+t |
wir | 动词原型 |
ihr | 动词词尾去en后+t |
sie | 动词原形 |
Sie(您/您们,敬称) | 动词原形 |
注意:德语多了敬称(Sie,注意大写),其必定跟动词原形。
实际上,英语当中这样变位的残留至少持续到了16世纪。下面是一个维基百科上的例子:
Avaunt, caitiff, dost thou thou me! I am come of good kin, I tell thee!
Hickscorner, 约1530年
可以看到,thou dost使用的是do这个词第二人称单数的变位。类似的变位在如今仍然某种程度上出现在引用《圣经》时的口吻,尤其因为圣经当中经常会用thou这种十分古早的用法。另外,当使用shall的时候,第二人称单数变位为shalt,比如摩西十诫里面的“Thou shalt not …”。
3. 英语当中的德语同源词
毕竟英语和德语是同源语言,所以同源词是肯定有的。可以基本认为基础词和很多语法有关词汇(比如代词、介词、冠词等)和德语高度同源。基础词就太多了,在下面介绍基础词的地方我会将其分类为两种:入门词汇和高阶词汇。
3.1 冠词
先说冠词。相信大家从小学英语的时候就知道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我们先来讲定冠词。
主格 | 所有格 | 直接宾格 | 间接宾格 | |
阳性 | der | des | dem | den |
中性 | das | des | dem | das |
阴性 | die | der | der | die |
复数 | die | der | den | die |
主格 | 所有格 | 直接宾格 | 间接宾格 | |
阳性 | sē | þæs | þām | þone |
中性 | þæt | þæs | þām | þæt |
阴性 | sēo | þǣre | þǣre | þā |
复数 | þā | þāra | þām | þā |
可以看到,古英语当中的定冠词不比德语简单,甚至还多了一个工具格(为了表格整齐所以略去)。德英双语的对应关系也基本能映射出来:我将看起来(注意是个人猜测)应该有对应关系的定冠词用相同颜色标记了出来,而根据他们的音韵和出现的位置猜测他们之间应该是有关系的。
当然,到了现代英语当中,由于失去了名词性和格变化,一个the就能代表一切,而英语的定冠词自身也失去了所有格的用法,需要用of作为助词来“帮助”完成所有格的语法结构。
3.1.1 音韵学的对应(更多请看后方)
顺便讲一点音韵学吧。þ字母被叫做“thorn”,对应现代英语的th组合。德英二语的同源词如果在德语是d的话,在英语当中就经常是th,反之亦然。比如上方古英语所有词的þ对应的都是德语d。
同时考虑一下,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经常把浊音th念成d,把清音th念成s,所以在音韵学上可谓是千里相通了。
3.2 代词
下面说说代词好了。代词比较特殊,因为英语只有主格、所有格和宾格的代词,而德语有主格、所有格和直接宾/间接宾格四种。
如何解释直接宾语(三格)和间接宾语(四格)呢?很简单,一个小例子就能解决:
I give her the book.
译:我给她这本书
在这当中,“她”作为受予者,是直接宾语、而书是间接宾语。即在这里,若英语中存在三四格的区别的话,那么“her”是三格,而“book”是四格。在英语当中,“her”和“book”在语法上没有太大区别(无需进行代词和冠词变位,即不需要因为其所在的宾格类型不同而选用正确的代词和冠词,只需要注意her是宾格形式就可以了)。
先来对比一下主格和所有格:
英语主格 | 古英语主格 | 德语主格 | 英语所有格 | 古英语所有格 | 德语所有格 |
I | iċ | ich | my | mīn | mein |
you (自复宾格) | þu→thou | du | your | þīn | dein |
阳:he 中:it 阴:she | 阳:hē 中:hit 阴:hēo,hio | 阳:er 中:es 阴:sie | 阳:his 中:its 阴:her | 阳:his 中:his 阴:hiere | 阳:sein 中:sein 阴:ihrer |
we | 双:wit 复:wē | wir | our | 双:uncer 复:ūre | unser |
you (自复宾格) | 双:ġit 复:ġē→ye | ihr | your | 双:incer 复:ēower | euer |
they | hie | sie | their | heora | ihr |
无敬语 | 无敬语 | Sie | 无敬语 | 无敬语 | Ihr |
左三列是主格,右三列是所有格。
英语的she从h开头变为s开头被认为是he导致的。因为发音类似,导致需要使用一些发音更明了的词汇来区别阳性和阴性代词,这时候人们选择了主格阴性定冠词直接用来表示主格阴性,但是her保留下来了h开头。h由于发音较轻所以在部分代词中逐渐也被丢掉(比如hit变成it)。its这个词从约17世纪初开始出现,来源于it’s(即英语中普通名词的所有格是在名词后加’s),由于会和it is的缩写混淆而在十九世纪初的时候逐渐被改为its。
they的画风和别人都不太一样,原因是这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来的词。虽然其也是日耳曼语言,但是在德语和英语分家之前,德英二语的祖语早早就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日耳曼语言分家了。这感觉大概就是汉藏语系中汉藏双语早早就分家了一样。
You因为法国在12世纪对英伦三岛的征服而赋予了you类似法语vous的用法,表示尊敬,并将thou挤出了英语常规用法。之后在14世纪you原本作为宾格(三+四格)复数,和主格ye因为语音相近所以逐渐合并,于17世纪时几乎完全替代了ye的用法。现在使用thou、thee和ye基本只在少数为了模仿当时腔调当中使用了。
那么英语当中的宾格怎么对应德语的两种不同宾格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英语语法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语法简化了的德语语法。英语在发展过程中简化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了名词的性(德语有三个性、英语德语的近亲荷兰语有两个性,而英语丢掉了性)、数(德语的名词复数毫无规律,英语几乎统一后面加s或es——同时英语只有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加s,且不需要为不同数而修改定冠词)和格。英语只剩下最基本的主谓宾三种只有在极少部分下需要变位的格(主宾格只有人称代词需要变格、谓语除了be和have以外只有第三人称单数需要考虑变格),而这三种格是能够组成一门语言的最少元素了。
德语当中存在主、谓、直接宾和间接宾四种格,为了方便起见也被称作一~四格。英语的宾格一般被认为是四格。
现代英语 | 古英语三格 | 德语三格 | 古英语四格 | 德语四格 |
me | me | mir | mec | mich |
you | þe→thee | dir | þe→thee | dich |
阳:him 中:it 阴:her | 阳:him 中:him 阴:hiere→hire | 阳:ihm 中:ihm 阴:ihr | 阳:hine→hin 中:hit 阴:hīe | 阳:ihn 中:es 阴:sie |
us | 双:unc 复:ūs | uns | 双:unc 复:ūs | uns |
you | 双:inc 复:ēow | euch | 双:inc 复:ēow | euch |
they | him | ihnen | hīe | sie |
无敬语 | 无敬语 | Sie | 无敬语 | Sie |
能看到古英语三/四格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上现代德语的三/四格。
语源上来说,it和he有一定的相关性,都来自于PIE词根*ko-,表“this”。
3.3 be动词和have动词
一些语法助词(比如do)也和德语同源(比如do和德语tun同源)。更重要的是,be动词和have动词在德语中也需变位(毕竟德语动词没有一个不变位的),而现代英语当中仍然在用的非三单+s的动词变位我能想到只剩下这两个词了。
I am | ich bin |
you are | do bist |
he/it/she is | er/es/sie ist |
we are | wir sind |
you are | ihr seid |
they are | sie sind |
无敬语 | Sie sind |
I have | ich habe |
you have | du hast |
he/it/she has | er/es/sie hat |
we have | wir haben |
you have | ihr habt |
they have | sie haben |
无敬语 | Sie haben |
3.4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在英语中是一类特殊的动词——他们不需要根据人称变位(哪怕是第三人称单数,正常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需末尾+s/es),后面被引导的动词一定跟动词原形。在德语中也有情态动词,而且几乎完全对应(德语多了一个)。德语的情态动词引导普通动词时也带的是动词原形。
中文 | 英语 | 德语 | 德语一/三人称 |
能 | can | können | kann |
应 | shall | sollen | soll |
可 | may | mögen | mag |
要 | will | wollen | will |
需 | must | mussen | muss |
许 | dürfen | darf |
可以看到,英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高度对应,而且英语的情态动词和德语的第一/三人称情态动词更加高度对应了。同时,英语和德语当中上面的不少词都可以通过变为过去式来表更加客气的语气,可能是因为正好在两门语言里面过去式都可以表示虚拟式而表示客气吧(德语的过去式不规则变化动词,或称强变化动词,在表客气的第二虚拟式用法和过去式的变化略微不同但几乎一样,有些地方多个e)。
另外实际上,德语的dürfen在古英语当中被拼做þurfan(又一次印证了þ对d的音韵学)。这个词到了中古英语当中仍然存在,被拼做thurven(再一次证明了德语的d高度对应英语的th),后来消失。
3.5 放置/静置动词
放置/静置动词是什么意思呢?一个词表放置的过程,而另一个词表静置的状态。德语当中我学过三个词,当时老师专门拉出来讲他们的区别,分别是legen/liegen(躺), stellen/stehen(站), 以及sitzen/setzen(坐)。当时学德语的时候也没管三七二十一,就死记硬背就完了。
直到2020年10月的某一天,我看到“lay了”的表情包,突然就好奇了一下英语的lay到底和lie是什么关系。查了一下,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太明显的联系(第一想法是有一个是现在式,有一个是过去式,但是在第二次思考之后觉得不太像,并且词典再次确认了互相之间不是过去式的关系),但是两者都代表“躺”。又想了想这两个词的应用场景:lay似乎是表示一个动作,而lie代表的是一个状态。这时候突然想起来了德语当中的放置/静置动词,然后思考了一下确实对应的就是legen和liegen。下面的表格整理了英语和德语的放置/静置动词。
中文 | 德语 | 英语 |
躺下 躺着 | legen liegen | lay lie |
站起 站着 | stellen stehen(过去式:standen) | stell (罕) stand |
坐下 坐着 | setzen sitzen | set sit |
我真的只想说,在学英语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和我讲过英语lay/lie, stell/stand, set/sit的关系,也完全没人跟我讲过其中第一个是表示过程,第二个是表示状态。学德语的时候更是死记硬背了,也没有人想到冥冥之中和远房亲戚英语的关系(我相信德语老师也不会想到这一层的——毕竟讲情态动词的时候他们讲到了和英语情态动词的相关性,但是估计他们的英语老师也不会想到英语这三对之间的关系吧)。如果早点知道这样的对应关系的话,那么记起来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才对。其实,这篇文章完全来自于我对lay/lie的突发奇想,然后决定重新整理一下我知道的英德双语类似语法现象,为解答“为什么英语是这个样子的”和“德语这个语法我应该怎么记”而留下一些能够一直参考的笔记吧
这也代表了我对英语和德语学习所处在的位置完全不一样——对于英语,我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去研究其起源或者说“why”,而对于德语却只能去学会什么是什么或者说“what”而已。既然讲到“why”和“what”了,那应该开启下一个章节,讲讲两个语言的疑问词了。
3.6 疑问词
英语和德语的特殊疑问句(也就是回答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都需要使用疑问词来引导。疑问词在双语也是高度对应的。
中文 | 英语 | 古英语 | 德语 |
为何 | why | hwi | warum |
哪里 从哪来 到哪去 | where whence whither | þǣr þanon þider | wo woher wohin |
谁(一) 谁(三) 谁(四) 谁的(二) | who whom ? whose | hwā hwām hwone hwæs | wer wem wen wessen |
什么(一) 什么(三) 什么(四) 什么的(二) | what ? what whose | hwæt hwām hwæt hwæs | was wem was wessen |
何时 | when | hwænne | wann/wenn |
哪个 | which | hwelċ/hwīlc | welch(e) |
或…或… | whether | hwæðer | weder(只用在既不…又不…) |
怎么 | how | hu | wie |
从这个表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高度对应。最亮眼的应该莫过于“what”和“who”了。古英语和德语如果在一个地方的变位相同,那么在剩下同拼写的变位一定仍然相同(参看相同颜色)。由于who和what分别只是代表人和物的区别,所以其用法高度类似也是必然的。而两门语言之间相同的词尾辅音几乎仍然互相完全印证(whom和wem,whose和wessen,hwone和wen)
之所以“谁”(人)四格和“什么”(物)三格不存在,我个人的猜测是——人作为间接宾语的情况比较多,而物作为直接宾语的情况比较多。一个例子如下:我给她一本书(I give her a book),那么“她”会是间接宾语,而“书”会是直接宾语,而很少会有句子能把这两个语素调换时让其中宾语中的人作为直接宾语且物作为间接宾语——除非使用介词(中文也可以用把字句)如:I give a book to her(我把书给她)。同理,从本文极上方处的那个人称代词对应表中,第三人称单数的英语宾格和现代德语三格高度对应(除了it)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即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作为间接宾语的情况更多导致其留存了下来——it之所以作为例外从第四格留存了下来估计是为了和him进行区别而导致的。
唯一我好奇的是,英语既然将三格和四格合并了,那么英语是否存在三格的“what”和四格的“who”呢?可能可以考虑这个例句:
I introduce him to you.
我将他介绍给你。
如果对这句话的”him”进行提问的话,这句话是肯定可以的:
Who am I going to introduce him to?
我将他介绍给谁?
那么,这里是否可以把who替换成whom呢?如果能的话那就是存在,否则就是不存在(或者可以说就直接用who)。同理,对于物品来说,是否对以下语句:
I am going to give this car a tune-up.
我准备优化一下这辆车的性能。
有对以下的what:
What am I going to give to this car?
我准备给这个车什么?
进行替代的疑问代词呢?毕竟who会根据一格和三格区分who和whom,但是what在已知的两种情况(一格和四格)都是what,所以大概率what是不会有别的特殊词了。
3.7 普通的单词
一些英语当中的单词——英德同源是很正常的。太阳和月亮这种属于整个原始印欧语都比较类似的,但是剩下的不少还是英德才同源。
中文 | 英文 | 德语 | 中文 | 英文 | 德语 |
太阳 | Sun | Sonne | 钢铁 | Steel | Stahl |
月亮 | Moon | Mond | 打仗 | Fight | fechten |
水 | Water | Wasser | 自由 | Free | Frei |
猪 | Swine | Schwein | 孩子 | Kid | Kind |
敌人 | Fiend | Feind | 朋友 | Friend | Freund |
池塘 | Pool | Pfuhl | 国王 | King | König |
人们 | Folk | Volk | 蜂蜜 | Honey | Honig |
猎犬/犬 | Hound | Hund | 门 | Door | Tor |
冰 | Ice | Eis | 闪电 | Thunder | Donner |
酸 | Sour | Sauer | 单词 | Word | Wort |
3.8 德语和英语有规则的对应
一些德语动词能够非常规则地转换成英语词汇。以下是一些例子:
3.8.1 德语动词-ießen转古英语-ēotan
这一组非常整齐——所有的可能的德语词汇均可以按照该方法转换成古英语,约一半留存到现代英语当中。
中文 | 德语原型 | 德语过去式词干 | 古英语原型 | 英语原型 |
发芽 | sprießen | spross | sprēotan | sprout |
流动 | fließen | floss | flēotan | fleet |
射 | schießen | schoss | scēotan | shoot |
浇淋 | gießen | goss | gēotan | 不存在 |
享用 | genießen | genoss | nēotan | 不存在 |
3.8.2 德语动词-e(i)hen转古英语-ēon转英语-ee
中文 | 德语原型 | 德语过去式词干 | 古英语原型 | 英语原型 | 英语过去式 |
拽 | ziehen | zog | tēon | tee (罕) | teed/tow |
逃 | fliehen | floh | flēon | flee | fled |
借出 | leihen | lieh | lēon | 不存在 | 不存在 |
看到 | sehen | sah | sēon | see | saw |
3.8.3 德语动词-ingen转英语-ing
这也是一个非常规则的列表,几乎找不到任何特例。Bring的过去式brought比较调皮,但是有一定的特殊原因,可以参考德语denken的过去式dacht的-cht结尾变化,对应了英语中think的过去式thought中的-ght:两者的德语过去式/过去分词都是-acht结尾,在英语中均变成了-ought。其它的单词可以说是完全按照规律变化的。
另一点有意思的是,英语当中的规则变化的这几个词,部分的过去分词取代了过去式(比如wrung)、一部分的过去分词可以用作过去式但是过去式仍然可用(swing, rang, sang, sprung)。由于英语总体来说是趋于简化的,所以个人预测可能在未来这几个词的英语过去分词能够完全取代英语过去式。
中文 | 德语原型 | 德语过去式词干 | 德语过去分词 | 古英语原型 | 英语原型 | 英语过去式 | 英语过去分词 |
带来 | bringen | bracht | gebracht | bringan | bring | brought | brought |
拧 | wringen | wrang | gewrungen | wringan | wring | wrung | wrung |
摇摆 | schwingen | schwang | geschwungen | swingan | swing | swang/swung | swung |
拧 | ringen | rang | gerungen | hringan | ring (使成环形) | rang/rung | rung |
唱 | singen | sang | gesungen | singan | sing | sang/sung | sung |
跳跃 | springen | sprang | gesprungen | springan | spring | sprang/sprung | sprung |
雇佣/收买 | dingen ding(名词) | dang | gedungen | þingan | thing (东西,只作名词) | 不存在 | 不存在 |
上面这几类其实很多时候是符合下面所述过去式不规则变化动词规律的。由于遵守了相同的规律且可以预计类似的词汇会有类似的变化,所以相同类型的词汇在历史的变迁中仍然保留了类似的变化方式。
3.9 过去式不规则变化动词
为什么英语当中也这么多不规则变化的动词呢?答案相信你读到这里已经猜到了,那就是英语和德语的共同祖先就是这个德行。这类动词语法上叫做“日耳曼语强变化动词”,一共分为七类。说是七类,其中有一部分也有的子分类,还有一些已经将不规则变得更加不规则了(即在规则的分类当中变得不规则)。
由于篇幅将会十分长,所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详细的列表可以参考英文和中文维基百科的对应页面。
4. 英语当中的德语词
有多少人曾经好奇过为什么Kindergarten这个词后面是garten而不是garden而大家都容易念成garden呢?这就要讲到英语当中的德语来源的词汇了。德语来源的词汇在英语当中并不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Kindergarten这个词了,剩下的绝大多数词汇我觉得都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
有些词汇可能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德语,而是来源于词汇和德语高度相仿的意第绪语(Yiddish)。部分犹太人社群是会说意第绪语的,尤其是在美国的犹太人说意第绪语的非常多,这也导致了有时候美国犹太人说话的时候会插入一些普通英语中原本没有的词汇(尤其是感叹词),最有名的应该是O vey了。
常见的一些词汇如下:
Kindergarten | 幼儿园,来源:Kinder(Kind孩子+er复数,和英语kid同源)+Garten(花园,和英语garden同源) |
Schmaltz | 感伤的(德语同时可以指油乎乎也就是油腻的,转义才是感伤的) |
Plotz | 爆炸(德语其形容词形式plötzlich表“突然的/地”) |
Zeitgeist | 时代精神(Zeit时间+Geist精神、鬼魂,和英语ghost同源) |
Ersatz | (质量没有原本好的)替代品 |
Shleppen | 来源于德语动词schleppen,意为“拖拽”。德语中的“拖车”动词即为abschleppen(等于英语tow)。shleppen转义为拖拽一些拖后腿的。 |
Frolick | 德语Fröhlich(开心的)形容词作英语动词,表“做开心的事情”。 |
Blitz | Blitzkrieg(闪电战)的缩写,表示攻击“闪电般的、迅疾的” |
Kraut | 德语“圆白菜”,二战的时候表讽刺意:“德国鬼子” |
Sauerkraut | Sauer+Kraut,“酸圆白菜”,单吃比东北酸菜软+咸+甜,但包成饺子味道和东北酸菜没什么区别…… |
Spritz | 动词Spritzen和名词Spritze,表“喷射”。英语当中可以用作喷香水的动作。 |
O vey | 表沮丧等时的感叹词,vey来自于德语weh,表示“疼痛” |
Schadenfreude | Schaden+Freude 损失+快乐=幸灾乐祸 |
5. 结语
如果看到这里——恭喜你,你应该能够知道不少英语里面奇奇怪怪的现象都是怎么来的了。这些语法现象有不少来自于日耳曼语族的祖语,在千百年来的变化当中一直留存着,且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留存。对于日耳曼语族甚至于整个印欧语系的现存语言来说,英语如果不是留存语法现象最少的语言估计也是前三名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声称“英语是欧洲语言里语法最简单的语言之一”。
由于保留的语法现象较少,英语使用了别的方式(如使用助词、固定语序等)来表示一些原本通过变位等方式就能够表示的语法现象,也导致其现在逐渐向分析语靠拢。稍微用两个例子证明一下这个论点:美国口语很多时候不会给第三人称单数+s、以及有些口语用法会直接丢掉动词(比如What up? Everything OK?或者You good?这种用法)。这么一门语言,没有敬语、几乎没有形容词指示代词冠词变格、动词变格只有少数情况且逐渐有消亡的趋势、类似中文的语序……其实都让英文成为了对于中文母语者来说不应该感觉那么难的一门语言。对于英语来说,需要逾越的痛点是背单词和固定搭配罢了——但是学习哪门新语言不需要逾越这个障碍呢?语法上除了从句以外其实也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而且相较于德语需要对从句的引导词进行变位(参考上述对疑问词的变位,而且部分还不同于疑问词),英语真的已经非常友好了(想一想whom作为唯一一个存在的变位也基本没人会用)。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可以同时学两门或者更多的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这时候会感觉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发散思维十分重要——要充满想象力,需要提出疑问,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疑问,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才会感觉到同时学习两门或者更多语言时的好处:大胆去猜,错得越多,那么以后对得就更多。上面的表格基本上也都是自己一个人靠猜,之后慢慢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到后面对于很多事情也就有直觉了——比如有时候看到一个英语词就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猜是否和德语是同源词(或者是否来自共同来源),如果猜对了就同时学到一个德语词,不赚么?哪怕猜错了,找到了真正的来源,那么也就可以告诉自己这个英语词的来源如此。总之只赚不赔。
学语言没有大部分人想的那么可怕。很多人还停留在一个个字母死记硬背的阶段——如果是义务教育也就罢了,到了一定知识储备应该也能看出来很多词和很多词像才对。思考,归纳,整理这些词的关系绝对能够让学习语言事半功倍。这篇文章算是讲了讲英德这两门近亲语言的词汇关系、为什么英语有一些奇怪的语法现象、以及如何从一门语言推至另一门语言以便同时学两门语言的单词。下一篇文章的话我估计就不会谈这么新颖的话题了:老掉牙一次,通过词头词根词缀讲讲同一门语言里面怎么将单词归类后批量记忆吧。我知道词根记忆法这东西简直是烂大街,但是我还是想从我自身角度来讲讲这个问题,权当个人笔记好了。
最后一句——本人才疏学浅,上面内容有任何问题敬请指教,欢迎互通有无。
6 Replies to “三单+s、不规则过去式、be动词变化——都是为啥?”
英语还是有点复杂,这么多年我一直搞不清楚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具体区别。害。
emmmmm我这么举个例子吧
如果你要是想说有一个不指定的东西 那么用不定冠词 比如说给我点儿水 那么就是give me a water (注:美国口语当中a water可以指一瓶水等),这里你不在乎是哪瓶水,随便给一瓶就好。
如果想要一个指定的东西 那么用定冠词 比如说给我这个水(注意和上面的区别) 那么就是give me the water——那么这里指的就是你指定的某瓶水了(比如说你指着一瓶水)。
the person I am talking about – “我说的这个人”,而且这个人是来自于上文提到过的。
I am talking about a person – “我说的某个人”,上文应该没说到,可以认为是新建了一个实例。下次引用的时候就可以用the来引用了。
嗯嗯,感谢~
文章看完了,德语部分有点抗拒😂。最近正好刚看了一部电影,「波斯语课」。我没怎么听过德语,不过竟然还是听出一些词跟英语有点像。
最近也在学日语,学完了五十音,然后被课文中的敬语搞懵了,实在太多了。。。😭
我猜真的会是年年岁岁学日语,岁岁年年五十音!
ありがとう。
德语部分还是为了对比一下英德两门兄弟语言之间的区别,以及解答“为什么英语当中会出现以下等等等的语法现象”。如果看不懂没有关系,大概看个乐呵就好哈哈哈哈~
我觉得我最喜欢的地方还是静置/放置动词那里——我觉得99.9%的英语使用者不会知道为什么lay和lie有区别(但是会知道有区别,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罢了)——这个现象却在学德语的时候被老师翻来覆去地讲,就反差很明显。
反正我觉得学习语言这种东西学得越多以后也学得越快——归纳总结还是挺重要的,也因此我决定把之前累积下来的想法写成文章。
老师开始讲的时候,我猜毕竟是为了尽量照顾到所有人,所以不会太开放地讲词源啥的。
不过,前段时间我有一段给别人上英语课的体验,有一种把英语重学了的体会,对很多词汇/语法结构的理解远比之前深入了。以前查词拿有道,查查意思即可,翻译也类似,找个有此意思的词就好。但是现在就会先看看词的不同词性,当它们放在句子中充当不同成分的时候代表的不同含义。遇到生词的时候,也会先看在句子中的成分,然后直接找对应的意思,多数时候一找一个准。现在就越来越喜欢用牛津词典了,觉得超好用。有道逐渐不用了,哈哈。
最后,文章不错,引人入胜,再次感谢。
哈哈哈哈写这样的文章能够启发一个人我都很知足了说真的……这种文章个人觉得太硬核了,根本不是用于对大众科普的。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对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有一些要求。
我知道这种文章不会有太多人读,但是如果遇到了能读完能理解的,我就知道算是找到同道中人了。也算是筛选出可以讨论各种奇怪话题朋友的一种好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