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四海】青岛的德国建筑

【云游四海】青岛的德国建筑



1. 前言

作为一个德国研究(German Studies)专业毕业的学生,我一直以来对青岛的历史很有兴趣。这曾是一个德国曾经占据十五六年(从1898至1914)的殖民地,时名“胶州湾租借地”,直到德国在一战时被协约国打败。插个笑话——哪个国家两次世界大战都把自己国土越打越小的?没错,就是德国。由于德国占领这里已经是百年前的事情了,去殖民化做的肯定相当彻底,但是肯定还能找到一些遗迹。我早就听闻青岛德国建筑群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而“群”也代表了有一定规模的建筑还在,便考虑去看看。

既然要研究建筑,那么就需要对建筑有一些了解。很可惜,我对建筑风格了解甚少,于是火速打开维基百科恶补一下目前都有一些什么建筑遗存,以及其对应的风格。首先需要规划一个路线——因为建筑群实在是太大了。后来经过考虑,我决定以大概这么一个路线游览:

大概的一个游览地图。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横向的走法,纵向走法沿着中山路走就好。

另外,先提前说一下,这里很多的资料是来自于oldqingdao.de这个网站。这个网站是德语的,但是其收录资料之全令我大为诧异。可能它真的有青岛现存的每一个德国建筑甚至非德国造老建筑的资料。

2. 青岛站

首先是青岛火车站(Tsingtao Hauptbahnhof/Hbf——德国留学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感觉有那味儿了?日常跟Hbf打交道)。青岛火车站是一个非常有年头的车站了,但是它又很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站早在1900年1月开始建造,完工于1901年秋冬。其在1991年时被拆除,1993年重建。重建的时候完整保留了老车站的原貌——根据oldqingdao.de网站介绍:车站重建时为了观感,其向东移动了几米,钟楼也比以前高了10米。

一张1910年11月5日的明信片,显示了青岛站原貌。
东侧外立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另外当日有海边城市典型的海雾。
圣地亚哥见识过,大连见识过,现在在青岛再见识一下。
夜景。黄墙很好配灯光。

车站是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很多部分使用了花岗石制成。车站的股道是南北向的,以前曾经在车站北侧有一个从西侧分出的支线通向如今的栈桥用来从港口卸货。车站曾经本来也是按照通过式车站来建造的,但是没几年之后就被改建成了尽头式车站。车站本来也想建在防波堤边上的,但是这个方案由于弯曲的股道设计过于复杂而被弃用。只能说那年代轮渡还是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吧。以前火车连过长江都要轮渡,南京北站(浦口站——朱自清《背影》所在地)和南京西站等就是那段故事的遗迹——再看看现在,现在整个中国只有两个还在用的铁路轮渡,一个是连接辽宁和山东的渤海轮渡,另一个就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轮渡了。时代毕竟在发展,有发展的机会就会有落寞的可能。

青岛站对面的原车站旅馆。

3. 胶澳警察公署旧址 今青岛市公安局

往东北方向走一些,那就是今青岛市公安局所在的建筑——胶澳警察公署(Tsingtao Polizeigebäude)旧址。这座建筑作为市公安局,肯定外立面是对社会开放的,所以可以参观其外立面。其次,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德国作家Alfons Paquet(中文维基百科说这是德国作家的时候我还去德语维基百科看了一眼,毕竟这名字真的不德国)在其1913年的著作中提到这座建筑属于“新纽伦堡式风格”。二月份刚刚在纽伦堡呆了五天的我立刻眼睛一亮,想去看看到底有多么纽伦堡。

德语维基百科是这么介绍新纽伦堡式风格的历史的:

Die Bevölkerung der Stadt zählte 1880 noch unter 100.000 Menschen und verdreifachte sich dann bis 1905. Die damit einhergehende starke Bautätigkeit und insbesondere die Verdichtung der Altstadt durch Abbruch historischer Gebäude für mehrgeschossige Ersatzbauten nährte die Befürchtung, dass die Stadt sich nachhaltig verändern und ihr historisches Gesicht verlieren würde. Vor diesem Hintergrund entstanden eine romantisierende Gegenbewegung und eine theoretische Stildiskussion, die für eine Erneuerung der Nürnberger Bautradition im Geiste der Gotik und Hochrenaissance eintrat und die Verwendung der historischen Formsprache einforderte. 

1880年的城市只有不到十万人,而在1905年时人口已经是1880年的三倍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建筑的建设和老城区极高密度的人口,和对拆除历史建筑以建设多层建筑替代之而导致失去城市历史景观的担忧。在此背景下,便有了逆潮流而上的浪漫主义(风格建筑)运动和对建筑风格的讨论——如何既能够保留哥特和文艺复兴盛期风格的纽伦堡的建筑传统,又能够满足历史潮流中设计语言转变的要求。

而对于纽伦堡式风格的建筑风格是如此定义的(这段感觉自己翻译不是很好,很多地方根本无法了解自己翻译的是否正确,甚至看到中文词汇都是懵的,不知道是否能有会德语的对建筑风格了解的大神指正一下):

Die dem Nürnberger Stil zuzurechnenden Bauten wurden nahezu ausschließlich in gelblichen oder rötlichem Sandstein als vorherrschendem Fassadenmaterial ausgeführt. Sie weisen meist regelmäßig gegliederte ornamentierte Fassaden mit stehenden Fensterformaten und vertikaler Betonung auf. Es werden bevorzugt Ornamente der Spätgotik und der Frührenaissance, meist in steinmetzartiger Ausformung, oft mit aufwändigen Natursteinwerkstücken verwendet. Häufig sind beide Stilrichtungen im Sinne eines Übergangsstils vermischt, etwa gotisierende Maßwerke in Brüstungsfeldern unterhalb der Fenster und Renaissancegesimse. Die Fassaden sind häufig durch Erker, ein- bis dreigeschossig, akzentuiert, die Dächer – in Entsprechung der traditionellen Dachlandschaft – steil ausgeführt. Applikationen im Sinne des Nürnberger Stils halten sich, als reine Fassadendekoration, dann auch im Mietwohnungsgeschossbau in Arbeitervierteln bis etwa 1920.

算作纽伦堡风格的建筑几乎全都是用金色或者红色的砂岩作为主要的外立面材料。外立面经常会分成两部分:竖直排列的窗户+纹饰,以及竖直的突出部分。纹饰上优先选择晚期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主要是人工石,也有时也会使用昂贵的天然石材。这两个部分在感觉上都容易和转换时期风格混淆,比如窗下栏杆使用哥特式的几何形窗花格,以及文艺复兴风格的横脚线。从一到三层的外立面一般会有突出部分。房顶——类似于传统的房顶方向设计——是斜向下的。纽伦堡式风格的应用包括纯外立面装饰,以及在工人居住区的供出租的多层建筑中被应用,直到约1920年。

根据这样的信息,我决定去青岛市公安局看一看。

青岛市公安局正面。
青岛市相关部门的纪念碑。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维基百科上有人称本建筑是新纽伦堡风格的建筑,而青岛市政部门称其为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呢?根据上面有一句话“从一到三层的外立面一般会有突出部分”,我认为这栋建筑不是新纽伦堡风格建筑——因为其没有突出于楼体的部分。事实上根据oldqingdao.de,里面关于警察局的一段是这么说的:

Das L-förmige, im Stil der Neorenaissance erbaute Hauptgebäude der Polizeistation hat ein sehr hohes steiles Dach. Die Schmuckgiebel sind durch Werksteine und Ziegelsteine vertikal und horizontal gegliedert. Diese Linien finden ihren Abschluss in kleinen obeliskartigen Spitzen.

这个L型的,以新文艺复兴风格建设额警察局总部有一个极斜的房顶。装饰山墙是通过建筑用方石和砖块垂直和水平分割的。这些线是在小的方尖石塔尖端汇合的。

但是,我从同一个页面中找到了维基百科当中那段说警察局是新纽伦堡风格的出处:

Alfons Paquet … schrieb über dieses Gebäude: “Das in Neu-Nürnberger Art mit stolzem Turm und Giebel hingesetzte Gebäude, die Behausung des Gerichts und das Rikschadepot erinnern an das Rathaus daheim.”

Alfons Paquet是这么描写这栋建筑的:“这座带有壮观的塔、山墙、法官宿舍和人力车枢纽的的新纽伦堡风格的建筑令人想起了故乡的市政厅。”

虽然如此,我个人还是认为这个建筑属于文艺复兴风格,因为缺少了比较有特征性的楼体突出部分。尽管满足了不少新纽伦堡的特性,但是还是看起来更像是新文艺复兴。

4. 德国水兵俱乐部 今青岛电影博物馆

这听起来是个很奇怪的组合。总督府警署旧址过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是市公安局,但是为啥一个水兵俱乐部旧址会变成电影博物馆呢?其实这里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商业电影院。其门口的介绍牌匾不但有青岛市立下的历史建筑介绍,同时还有中国电影博物馆立下的介绍。

南侧外立面。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介绍牌匾。
青岛市政府的介绍牌匾。
注意阳台的颜色——水兵标志性的蓝色和白色。
这个蓝白配色被复用很多次,包括入口上方屋顶对街部分的颜色等。

根据oldqingdao.de,这里先是德国水兵俱乐部,然后在1914-1945年日本占领时期作为日本侨民俱乐部,再然后做过美国水兵俱乐部,最后五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使用。

现在呢,这里是一家酒吧,同时还是青岛电影博物馆。至于水兵有关的么……还是老老实实去远处的海军博物馆去看吧。

5. 中山路17号

这红砖黄墙……第一眼就会让人觉得这是真的老建筑。
明显还是德占时期的照片。图源oldqingdao.de。

这建筑确实也有青岛市立的牌匾,但是上面除了介绍了这个楼曾是私人宅邸并且好看以外几乎什么也没有说。老老实实去oldqingdao.de上看了一眼,上来先给了我一段粗体镇楼:

In einigen alten Quellen wird dieses Haus, als “Hotel Kiautschau”, gebaut 1897, geführt. Das ist FALSCH. Dieses Haus wurde erst ca. 1906 gebaut und seine damalige Nutzung ist uns unbekannt.

有一些老的消息来源称这座楼是建于1897年的“胶州旅馆”。这是错误的。这个楼是在约1906年左右建成的,且“我们”并不知道当时的用途。

看来时代久远,想知道什么地方曾是干什么的甚至什么时候建设的都是挺困难的一件事儿。话说回来,这里在1922年的时候由Zhang Daochun开了一家药店,二楼是他的私人寓所,同时还有Qingdao Bulletin的办公室。二战的时候改建,增加了街角的那个楼梯。而日本人同时在一楼那里建设了防空地下室,现时由门点商户所使用。

6. 圣弥厄尔天主教堂

另一个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天主教堂。虽然个人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一直认为各种教堂的设计十分壮观。教堂也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教堂的时候有机会我也会选择参观一下。

天主教堂。当天不少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
1933年在建时期的天主教堂。图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1946年。图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建国后的教堂。图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天主教堂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在外立面上都十分类似。虽然这明显不是新纽伦堡风格(是浪漫主义风格),但是这个教堂确实让我想起来了纽伦堡的著名教堂——St. Lorenz.

纽伦堡的St. Lorenz,一座非常典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如果我们只看剪影,那么区别其实并不是很大。两端尖塔,中间相对就比较低;中间部分喜欢搞个圆形的窗户;一定要有一些三角形设计在中间部分;正门要有两个门……突然想起来了国内的高铁站也可以被归类成好几种相同设计……

根据oldqingdao.de,这楼本身是想做成哥特风格的教堂(估计就得跟纽伦堡那个很类似了),但是后来由于一战时德国战败,青岛落入日本手中而搁浅。到了1922年12月,青岛被中国收回才重新将此事提上议程。但是当时哥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化的青岛市了——于是决定建设一个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教堂。

1931年5月8日教堂开始修建。1934年8月2日由于原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正式成为德国元首,禁止钱财流出德国,导致教堂所需资金搁浅。当教堂快要完工时,教区接管了资金上的问题——其直接负担了建造教堂所需的成本,所以教区同时接管了教堂,且因此对教堂原设计进行了多处修改。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原图纸是喇叭口的塔尖,后修改成了金字塔形的。教堂最终在1934年建成,在1934年10月28日时由Georg Weig主教(1941年10月3日去世——其墓碑目前仍在教堂中)行落成礼。

7. 圣灵女修道院 今海洋仪表所

海洋仪表所从教堂广场看去。
海洋仪表所入口。这门看起来确实有年头了。

这里曾经是圣灵女修道院(Konvent des Heiligen Geistes)的地址,同时坐落着圣方济会修会女校(德语:Mädchenschule des Franziskaner Ordens,拉丁语:Ordine dei frati minori, OFM)——其也曾是青岛非常有竞争力的学校之一。

该建筑建造于1901-1902年之间,在1949年时由按照原本的风格样式,由原来的两层加盖了第三层。两个巴洛克风格的小塔一直以来是坏的,但是在重建工作中被修复。

原本是一栋两层的建筑。图源oldqingdao.de。

8. 圣功私立女子中学 今青岛七中

外景。面前为德县路。
区政府立的牌匾。
很有意思的,入口两边有落成时间。

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走上了德县路。德县路根据oldqingdao.de的介绍,应该就是”Deutschland Straße”(德国路)的意译。这条路上有大量的德国建筑,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那个时期建造的,也算是探访德国建筑的必经之路之一了。

这里曾是青岛圣功私立女子中学。但是呢,毕竟落成时间晚——不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建造的,以至于oldqingdao.de并没有太多关于这栋楼的历史资料(倒是有一些建筑学有关的资料)。其实想一想,我这算不算跑题了呢?毕竟1930年的楼,和德国关系应该也不大——但转念一想,这名字毕竟还是和宗教有些关系,可能还是和隔壁的德国建设的教堂有关系。就勉强当做是德国建筑了吧。

9. 胶州帝国法庭 今市南区检察院

从青岛市人大看去。
日据时期的照片和说明。图片来自oldqingdao.de。
正脸。

其位置就在下面所述的青岛市人大南面。根据oldqingdao.de的资料,本建筑于1912年早期开始建造,至1914年4月完工。总建筑面积3126平方米,拥有31个办公室和一个高6米的法院大堂。当时周边已经建造了很多建筑,为了彰显这个建筑的威严,又不能盖过已有建筑的风头,这栋建筑应用了大量不同的立面和屋檐设计。

10. 德国胶澳总督府 今青岛市人大

向北看,正脸。
介绍牌匾。
从西往东看。
西侧大院入口。
老照片,时间未明。估计是在1914年前,仍为德租界时拍摄。

根据oldqingdao.de,德国胶澳总督府坐落于观海山的南侧,能够直接看到胶州湾。1904年4月-1906年4月由政府建筑建造主管(姓Mahlke)建造。当时用了850000金马克建造。楼高20米,宽80米,建筑为U型设计。在建筑正面的中心和两端各有塔楼,而这两个塔楼又连接U型的两端。在U型的两侧尽头能够额外找到两个塔楼。

1989年时在原建筑北侧以镜像的方式模仿原建筑建造了一栋新的建筑,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11. 总结

由于时间所限,我没来得及参观美国领馆,只在纪念牌匾处稍稍拍摄了一下。德国在青岛留下的建筑远不止这么多——光德县路/沂水路这一段两边以及中山路左右就有很多很多的德国建筑可以慢慢讲。还有很多建筑没来得及去也令我相当遗憾,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地探访考察更多的建筑吧。

几天的青岛之旅还是让我收获良多的。一直以来非常喜欢这种有历史底蕴的城市,现在的青岛已经远远不止这么一小片——市区建成面积都不知道是德占区的多少倍了。青岛在历史建筑保存上应该算是做的比较好的城市之一了,其甚至还有一个微信公众号(青岛文物保护建筑)专门讲解青岛许多历史建筑,但其内容上还是要和oldqingdao.de差得远,但也偶尔有专题会讲解得比较好(比如近日发的德国警署旧址专题,带有大量老照片和内部照片)。无论如何,我希望青岛市也能够更加下一些功夫,去细细讲解更多青岛的老建筑,将这些建筑的故事代代传下去。

12. Reference

http://www.qdda.gov.cn/front/qingdaojingguan/preview.jsp?subjectid=12259376569844725001&ID=14785948915005809001

http://oldqingdao.d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